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的黃河生態廊道、濕地生態公園,綠樹成蔭、草綠花香,美不勝收。
孟津黃河濕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孟津黃河濕地中正在戲水的水禽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張超實習生黃海明文許俊文李準攝影
黃河是一條自然之河,更是一條人文之河。黃河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24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洮河、湟水、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
然而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黃河文化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洛陽是黃河文明的一顆璀璨明珠,河洛文化是黃河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
日前,由河南黃河河務局、河南日報社作為指導單位,大河網絡傳媒集團主辦,大河報執行的“豫見黃河傳承中國”報道組來到洛陽,深刻感受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人文歷史和文旅文創融合發展的魅力。
【生態】行走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實地感受生態變化
綿延數千公里的黃河流經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在這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日前,記者在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沿途的黃河生態廊道、濕地生態公園、濕地生態恢復區等地看到,這里綠樹成蔭、草綠花香,美不勝收。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科研室主任郭準告訴記者,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于2003年6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準成立,地處黃河中游向下游過渡地帶,東西長59公里,是以保護水禽及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7500公頃,其中核心區5100頃,緩沖區3900公頃,實驗區8500公頃。保護區有明水面、河心島及嫩灘等,自然條件較好,濕地資源豐富,為大量候鳥提供棲息地、覓食,現已成為候鳥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
“近年來,孟津區委、區政府深入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濕地功能不斷增強,濕地恢復面積逐年增加。”郭準說。
據統計,目前該保護區鳥類記錄已從10年前的245種增加到目前的310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黑鸛、大鴇、中華秋沙鴨等1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灰鶴、白琵鷺、大天鵝等54種,鳥類數量最多時達15萬余只。黑鸛、黃胸鹀、白琵鷺、鴛鴦等珍稀鳥類均以較大種群出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鸛數量最多時達到84只(全世界僅存約3000只),國內罕見。監測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大鴇53只、黃胸鹀200余只,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白琵鷺305只、鴛鴦283只,數萬只的崖沙燕在黃河邊的沙土壁上筑巢安家。此外,保護區記錄到野生植物1035種,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野大豆分布有多個成片群落。
2016年以來,該保護區不斷發現鳥類“新面孔”,先后發現了河南省鳥類新記錄:黑雁,洛陽市鳥類新記錄7種:疣鼻天鵝、火烈鳥、草原雕、鐵嘴沙鸻、紅頸瓣蹼鷸、斑脅田雞、西方秧雞。
【保護】高標準打造沿黃綠色生態屏障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近年來,孟津區委、區政府深入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郭準還告訴記者,為高標準打造沿黃綠色生態屏障,編制了《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生態保護性及恢復性規劃》,按照規劃,采取水生植物栽培、水系連通、生態補水、隔離水帶建設等多種措施積極開展黃河濕地生態恢復示范區建設,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建成扣馬、臺蔭、黃河橋、南陳、白坡濕地恢復示范區31000畝。另外,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建設鳥類重要棲息地、加強巡護監測、廣泛宣傳引導等措施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9月16日,記者來到位于孟津黃河濕地臺蔭恢復區,碰見了正在進行黃河濕地生態保護考察、研究的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王景旭博士。王景旭告訴記者:“我們也是沿著黃河流域(河南段)考察、研究了很多天,前期先去了新鄉和濮陽,這幾天才來到了三門峽和洛陽,考察一下不同地方的黃河濕地。”
“我們開展的實驗主要是關注黃河濕地生態方面,包括一些濕地植被的狀況、生長狀況以及生態價值的研究。”王景旭告訴記者,“我們做的工作主要傾向于生態保護這方面,在洛陽建了一個野外站,對當地生態進行長期觀測。”
王景旭還提到:“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在生態保護方面,我希望大家能夠積極從我做起,保護黃河生態。從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方面,我們也將會持續發揮遙感生態檢測的專業優勢,為后期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