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期的三座鐵路橋橫跨黃河
黃河分界碑,黃河中下游分界點。
黃河與洛河交匯,清濁分明。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張超實習生黃海明文記者許俊文攝影
一座石碑,分開了黃河中下游;三座鐵路橋,見證了民族偉大復興;炎黃二帝兩座雕像,延續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
近日,由河南黃河河務局、河南日報社作為指導單位,大河網絡傳媒集團主辦,大河報執行的“豫見黃河傳承中國”大型策劃報道走進鄭州,感受千年文明,體會文化傳承。
沿黃生態廊道
三年種植草皮34萬平方米
黃河生態文明發展,在鄭州這段黃河有著怎樣的體現?據滎陽河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高超介紹,單在滎陽黃河所轄區域內,除3處控導工程外,還有1處灌注樁壩工程,3處引黃涵閘。黃河段生態廊道建設,滎陽河務局在3處控導工程背河護壩地內種植以防汛搶險料物(柳樹、楊樹)為主的生態防護林,共計種植生態林約1400畝,生態樹木約15.4萬株;完成控導工程臨河防浪林約600畝,樹木約6.6萬株;種植控導工程行道林約14公里。
據高超介紹,近幾年,按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滎陽河務局聯合屬地政府、自然資源局、林業局,大力開展沿黃生態廊道建設和邙山綠化提升項目,在桃花峪控導工程背河,種植金枝復葉槭和美國紅楓高品質綠化樹種100余株。
“我們開展邙山綠化提升,在桃花峪控導工程背河邙山腳下,種植柏樹、白皮松等耐旱品種,提高了沿黃邙山山體的綠化覆蓋率。”高超說,在綠化提升方面,借助水利工程標準化創建工作,實施防洪工程壩面、壩垱等部位的草皮種植,近三年累計種植草皮34萬平方米。
黃河分界碑
中下游分割點地上“懸河”起點
在風景秀麗的桃花峪,矗立著一座高21米的石碑,上面“黃河分界碑”5個大字,清楚地說明了它在這里的意思。
黃河中下游在此分割,也是地上“懸河”的起點,自此開始,黃河河勢開始游蕩多變,主河流也頻繁擺動,尤其是桃花峪地區,正處于黃河大沖積扇的頂點和軸心,防汛任務繁重。
滎陽河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高超向大河報記者介紹,滎陽黃河起始位置位于小浪底水庫下游76公里,直到鄭州花園口,這之間被稱為“小花間”的1.8萬平方公里無大型水利工程,加上有伊洛河、汜水河匯入,一旦出現暴雨,洪水形成快、來勢猛、預見期短。
據高超介紹,2020年以來鄭州黃河共發生較大險情3次,其中2次發生在滎陽黃河。如何防范風險?據高超介紹,每年汛前,滎陽河務局會對重點河段進行巡查,針對易出險部位提前進行預加固,同時,物料和機械也要準備到位。
主汛期,除河務局自身的一些巡查人員外,地方政府也會組織群防隊伍配合河務部門參與巡壩查險。“我們有將近6萬畝灘地需要巡查,所以必須借助無人機設備。”高超說,執法部門一個月至少要對滎陽河道范圍巡查三遍。
“三橋匯”
三座鐵路橋,見證中國百年國富民強
在黃河鄭州段,有三座緊挨著的鐵路橋,最早的一座只能看見橋墩了,最新的一座生機勃勃。據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導游陳燕云介紹,這三座橋被稱為“三橋匯”,三座橋橫跨三個世紀、有近120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見證。
陳燕云介紹,第一座橋是京漢鐵路鄭州黃河大橋,該橋1903年動工,1905年建成,1906年正式通車,是中國在黃河上修的第一座鋼結構鐵路橋。“當時的時速只有15公里,但它依然是南北交通的一個大動脈,所以那個時候是兵家必爭之地,現在只剩下一個橋墩了。”
在京漢鐵路橋下游500米處有一座黑色鐵路橋,是1960年通車的京廣鐵路鄭州黃河大橋,是新中國在黃河上自主建造的第一座雙線鐵路橋,2014年5月16日,這座橋也已經退役了,接替它的就是第三座波浪形的虹橋。
波浪形虹橋,是2014年通車的鄭焦城際鐵路暨改建京廣鐵路大橋,是中國進入城際鐵路時代和高鐵時代的重要體現,陳燕云說:“最后一座橋的技術領先世界,是我們自己建造的。三座橋也是中國百年國富民強的一個歷史見證。”
炎黃二帝雕像
氣勢磅礴,成研學熱門地
坐落于黃土之上,面朝黃河,總高度達到了106米,這是融合了黃河、黃土、炎黃文化的炎黃二帝雕像。為什么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從這里可以找到答案。
陳燕云向記者介紹,除了宏偉的炎黃二帝雕像和他們背后的故事,雕像兩邊的兩條“名人走廊”,更是中華文化的具體體現。“兩側是百位中華歷史名人像,117位名人名家,涵蓋了文學、藝術、數學、天文、地理、醫藥六大方面有過特殊貢獻的人物。”
“還有‘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的代表人物和四大名著的作者都在里面,這個布局的設計就像兩條巨龍一樣盤在這里,象征著對炎黃文化的一個傳承和延續。”據她介紹,想了解中華文化,在這里可以從頭到尾有一個系統的了解。
她說:“在剛結束的這個暑假,非常多的小家庭來這里研學,家長帶著孩子,一路看一路講,中華上下五千年,要從這里開始講起。”